【经验做法】重庆市涪陵区:“源头防控 综合施策”守护儿童青少年光明未来

发布日期:2023-03-13 09:49 作者:安全科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 阅读: 字体【  

重庆市涪陵区自2019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以来,该区积极探索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式方法,切实保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取得明显成效,近3年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形成一系列特色经验做法。

坚持高位推动,建立“多级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区委、区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工作领导,健全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工作。

一是政府主导抓总。成立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涪陵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领导小组会议,2022年接受区人大、区政协专题调研3次。

二是联防联控增力。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部门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学校近视防控设施设备配置、公益宣传等重点问题6个。组织教育、卫生健康、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教学场所采光照明抽检、查处虚假违法营销宣传等联合行动15次。

三是严格考核问效。制定《涪陵区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将近视防控工作纳入7个区级部门和26个教管中心、35所直属学校年度绩效目标考核,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推动近视防控工作落实落地。

坚持营造氛围,培育“思想重视、行动自觉”防控意识

统筹线上线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充分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图文并茂解读政策、宣传成效、推介经验,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力量。

一是公益宣传多样化。在涪陵电视台和广场、商圈大屏幕滚动播放近视防控公益广告,在巴渝都市报、巴渝传媒网和“涪陵教育”公众号等媒体开设近视防控专题专栏,常态化宣传眼健康知识和全区近视防控工作动态,发布《假期多场景近视防控问答》《家长朋友们:请查收这份儿童护眼指南》等推文报道;在公园、公交站、学校、社区等人群集中地,制作近视防控宣传专栏390块、张贴宣传画报1500张。

二是宣讲活动大众化。组建近视防控宣讲队伍,深入学校、村(社区)举办眼健康知识讲座580场,惠及学生13.8万人、家长20.6万人,让大家充分知晓近视的危害,切实改变“重治轻防”观念,增强“爱眼护眼,科学用眼”意识和能力。涪陵区退休教师、近视防控宣讲团成员余三红说,儿童青少年眼睛近视后,不仅影响个人身心健康,还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一定充分发挥余热,向周围的学生和家长广泛宣传近视防控知识,为全社会预防近视、减少“小眼镜”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健康教育普及化。投入210万元,建成“小医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科普基地“,分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学校开设眼健康教育专题课,扎实开展“近视防控教育宣传月”“爱眼日”活动,举办主题班会1600场次,办黑板报802块,办手抄报3100幅,推动眼健康知识入脑入心。

坚持关口前移,健全“抓早抓小、分类施策”责任体系

在“早”字上做文章,力求做到早预防、早监测、早发现、早处置,掌握近视防控工作主动权。

一是强化全学段管理。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全部纳入近视防控范围,详细记录学生入校(园)时视力基础数据库,坚持从低年级抓起,确保责任和压力传导至每个学段、每个年级。邀请国内知名眼健康专家来涪开展培训,全区累计完成培训12场次,培训学校分管领导、班主任、校医、体育教师等重点对象5800人次;根据防控要领不同,分学段印制近视防控知识手册8000册。

二是开展全覆盖检测。建立“专业机构+眼健康指导站+校医”“全面筛查+重点检测+个性化指导”防控管理模式,依托区儿童青少年防控中心、社区医院等专业力量,每学年对儿童青少年免费开展4次视力检测、1次健康体检,“一生一案”建立16.8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健康台账,全面梳理分析数据,精准掌握学生总体近视率、高度近视率和复查率等视力动态变化情况,有效制定共性与个性防控措施。

三是实行全过程考评。各学校建立年级组长包年级、班主任包班制度,以学年为单位,以每年4次的视力监测数据为基础,将首次与末次对比,考评学生近视率升降情况;区教委考评各个学校毕业年级学生入口与出口近视率数据,倒逼学校全程抓实近视防控工作。

坚持加大投入,打造“符合标准、自然舒适”视觉环境

把学生视觉环境等近视防控要求纳入新校建设、老校改造的前置审核条件,保证运动场地面积、教室照明条件等,为学校配齐近视防控基础设施设备。

一是改善学校教学环境。投入资金3.2亿元,新建成投用实验中学新校区、白鹤梁小学、行知小学、千江樾幼儿园,新增校地399.3亩、校舍19.8万平方米、运动场地4.6万平方米、学位1.3万个,有效控制“大班额”,切实改善学生室外活动环境。

二是改善教室用眼环境。区教委将学校照明、黑板和课桌改造纳入教育发展规划,2022年累计投入820万元添置或更换教学场所照明灯8000套,可调节课桌椅1.9万套,升级标准化照明教室220间,硬件达标率100%。

三是改善家庭用眼环境。组织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学生家庭用眼环境监测,针对部分家庭存在的书桌高低不适宜、光线过亮过暗等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同时向1000名贫困学生免费捐赠护眼台灯,帮助提供良好用眼环境。今年放假前刚收到护眼台灯的涪陵区龙潭中心校六年级6班学生潘瑶瑶说:“以前我家没有台灯,长期在昏暗的电灯下做作业,看久了眼睛就会痛。现在有了新台灯,做作业、看书的光线更好了,今后我要更注意用眼健康,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坚持落实双减,构建“减负提质、强健体魄”教育模式

坚持“健康第一”理念,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充分保证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时间。

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坚持因材施教、多元评价,建立分层分类作业资源库,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减少机械、重复作业,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43个,学生校内书面作业完成率提升至98.7%。优化“5+2”课后服务模式,新增科技、游泳等菜单式特色课程23门,家长满意度达98.2%,做法入选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案例集。

二是推行阳光体育活动。任何学段都禁止占用体育课。出台《涪陵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全面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普及开展“大课间”活动,每年常规举行17项体育赛事。实行上下午各1次眼保健操或明目功能操、晶体操,学生每天校内室外锻炼不少于1小时,让青少年“目浴”阳光下,视界亮起来。涪陵区第十四中学校八年级5班学生谭林玉说,学校鼓励我们报名参加兴趣班,我加入了校篮球队,每天课后服务时间都在操场上训炼,增强了体质,精神也更好了,学习成绩一点也未受到影响。

三是强化劳动实践教育。建成市级劳动实践基地1个、区级劳动实践基地4个,因地制宜利用教学楼屋顶、校园周边空地,打造学校“菜园地”、班级“自留地”,普及“涪陵青菜头”种植等地域特色文化,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每周做1次家务、晒厨艺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坚持家校协同,形成“学校主抓、家长配合”育人合力

加强学生个人习惯培养,统筹推进“五项管理”,凝聚家校合力,提高近视防控实效。

一是共同商讨制定防控措施。利用教师家访、家长会、家长“云课堂”等途径,家校双方围绕近视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防控难点、经验做法等进行深入交流,教会家长看懂体检报告和视力筛查结果反馈单,及时进行科学干预。涪陵城区实验小学二年级19班学生吴翊菲家长说,收到学校反馈的视力检查结果后,发现孩子左右眼均有轻度近视,我立即带着孩子到眼科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假性近视,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矫正,目前视力已经恢复正常。同时,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理念,拒绝参加违反“双减”政策的学科类培训,不增加过重学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二是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推行3个“一”距离(一拳、一尺、一寸)读写姿势和3个“20”法则(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抬头远眺20英尺外20秒钟以上),随时纠正学生不良坐姿和用眼行为。引导学生养成爱好体育锻炼、常做眼保健操等健康用眼习惯,所有年级(含高三)禁止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家长监督学生每天完成体育家庭作业,保障充足睡眠和营养。

三是共同监管使用电子产品。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实行入柜统一保管;严格执行教师使用电子屏幕开展教学时长累计不得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不得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幼儿园一律不使用电子产品教学。家长督促孩子每天使用电子屏幕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8岁以下低幼年龄儿童不使用智能手机、不玩电子游戏。